close
午後的陽光明亮刺眼,氣溫落在舒適涼爽的18~21度,不出去騎個車實在對不起老天爺。由於我的EDDY後輪還沒修理好,所以今天騎Ivy的Orange出門,這也是我第二次騎這台車,讓人很期待她的表現。這台Klein Q Pro XX是鋁合金車架,後上叉及前叉使用碳纖維材質,不會有死硬感,對於路面的顛簸有相當不錯的避震效果,大概介於接管的鋼管車和全碳纖車之間,犠牲部分路感換取舒適性,重量輕且穩定。由家裡走重陽橋往故宮前進,一路上的坑洞人孔蓋不計其數,騎乘起來仍然不會有不適感。

圖1 今天的座騎是Ivy的Orange

圖2 外雙溪上的攔砂壩
到至善路後開始進入山區,Orange除了重量較輕之外,使用50/34 CT盤及最大26齒的飛輪都讓上坡輕鬆許多。騎上釣蝦坡後左轉平溪路,溫暖的陽光灑在身上暖洋洋的,持續出現的陡坡讓身體慢慢熱起來。由於是非假日,來往人車都少,在爬坡的時候喜歡東張西望,一看到覺得有趣的東西就停下來拍照,悠閒極了。過了中華電信的大耳朵轉進菁山路,坡度變陡,騎起來就沒這麼消遙了,咬牙苦撐終於騎到冷水坑遊客中心。

圖3 藍天與綠樹

圖4 平等國小

圖5 平等國小的反射鏡自拍

圖6 菁礐橋,平菁路上的小橋

圖7 中華電信的大耳朵

圖8 一群大耳朵
在遊客中心稍作休息,為了不辜負這個好天氣,決定翻越中湖戰備道再多騎一段路,當騎上最高點時,視野變得極為寬廣,清楚看見金山鄉及太平洋就在腳下,讓人有飛翔的感覺。為了看得更遠,我決定加碼大屯山助航站。由二子坪停車場到助航站雖然只有短短二公里,但那如狂濤巨浪般豎立在眼前的坡還是讓人騎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唯一高興的是背後來自太平洋的風不斷地推我上山。經過一陣天人交戰,終於抵達助航站,山上的視野好極了,整個台北市大大小小的房子盡收眼底,壯觀美麗。大家紛紛在滿滿的房子裡尋找地標,101大樓的東邊就是南港,想起之前待了八個月的公司,過去的同事現在也仍然繼續辛苦地工作著吧,雖然閒雲野鶴的待業生活即將要結束,在大屯山上仍能感受這奢侈的幸福。

圖9 冷水坑遊客中心,可樂是一定要的

圖10 遊客中心外的迷途小牛

圖11 金山與太平洋

圖12 中湖戰備道

圖13 一樣是中湖戰備道

圖14 馬槽橋

圖15 小油坑

圖16 竹子湖的梯田

圖17 助航站眺望台北盆地一

圖18 助航站眺望台北盆地二

圖19 大屯山旁的山

圖20 大屯山助航站

圖21 三芝石門與往大屯山助航站的小路

圖6 菁礐橋,平菁路上的小橋

圖7 中華電信的大耳朵

圖8 一群大耳朵
在遊客中心稍作休息,為了不辜負這個好天氣,決定翻越中湖戰備道再多騎一段路,當騎上最高點時,視野變得極為寬廣,清楚看見金山鄉及太平洋就在腳下,讓人有飛翔的感覺。為了看得更遠,我決定加碼大屯山助航站。由二子坪停車場到助航站雖然只有短短二公里,但那如狂濤巨浪般豎立在眼前的坡還是讓人騎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唯一高興的是背後來自太平洋的風不斷地推我上山。經過一陣天人交戰,終於抵達助航站,山上的視野好極了,整個台北市大大小小的房子盡收眼底,壯觀美麗。大家紛紛在滿滿的房子裡尋找地標,101大樓的東邊就是南港,想起之前待了八個月的公司,過去的同事現在也仍然繼續辛苦地工作著吧,雖然閒雲野鶴的待業生活即將要結束,在大屯山上仍能感受這奢侈的幸福。

圖9 冷水坑遊客中心,可樂是一定要的

圖10 遊客中心外的迷途小牛

圖11 金山與太平洋

圖12 中湖戰備道

圖13 一樣是中湖戰備道

圖14 馬槽橋

圖15 小油坑

圖16 竹子湖的梯田

圖17 助航站眺望台北盆地一

圖18 助航站眺望台北盆地二

圖19 大屯山旁的山

圖20 大屯山助航站

圖21 三芝石門與往大屯山助航站的小路

圖22 巴拉卡公路
沿著巴拉卡公路下山,車友也漸漸多了起來,黃昏的巴拉卡是充滿活力的。沿著自行車道回家,遇到部份在自行車道騎機車的文盲,拿出相機將車牌拍下,竟然沒幾張能用的。

圖23 自行車道上的砂石車和機車

圖24 小白2號

圖25 小白3號

圖23 自行車道上的砂石車和機車

圖24 小白2號

圖25 小白3號
全站熱搜